1.大曲:
又名塊曲、磚曲;它用含淀粉質的糧食(常用小麥、大麥和豌豆等)為原料,經粉碎壓制成大塊磚型的曲坯。是一種多元微生物的混合曲,主要的微生物為霉菌和酵母菌。在一定的條件下,前者所產生的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葡萄糖;后者繁殖的各種酵母菌則將葡萄糖轉換成乙醇。由于不同的地域環境、不同的原料配比、不同的培養條件,可以培養出風格迥然不同的大曲,從而釀出不同風味的大曲酒。
而根據培制時控制溫度的高低大曲又有高溫曲(60℃至65℃)、中溫曲(50℃至60℃)、低溫曲(40℃至50℃)之分。
大曲釀制的酒,口味醇厚,曲香濃郁,盡屬佳釀;缺點則是用曲量多、出酒率低、耗食糧高。
2.小曲:
又名藥曲、酒藥、餅曲;它是用大米、米糠等為原料,配加少量辣蓼草、中草藥,接種曲母培養制成,因其質細而純,故稱小曲,本身即具有糖化和發酵的雙重作用。
小曲按用途可分黃酒小曲和白酒小曲;按顏色可分白曲、黑曲;按成分可分藥曲和無藥糠曲;按形狀可分曲餅和散曲。
小曲釀制的酒口味稍醇甜,氣味較清淡;好處是用曲量少,出酒率高,耗食糧少。
3.麩曲:
用麩皮為原料,接人純種的糖化霉菌,如黃曲霉、黑曲霉、根霉等,經人工控制溫度、濕度培養而成。為近年來釀酒工業的主要糖化劑,通常釀制白酒,并以此法代替老法的大曲。有出酒率高、生產周期短、不受季節限制、適宜多種淀粉原料及所取原料價廉的優點,弱點則是香味明顯不及大曲。
4.紅曲:
用大米、曲米或糯米為原料,接種曲母培養而成。乃釀制黃酒的特殊曲種,本身即具有糖化和發酵雙重作用,以色紅鮮艷而得名。
紅曲釀制的酒顏色大紅,香氣濃郁,口感醇厚。
另有一種烏衣紅曲,它是由紅曲霉、黑曲霉和酵母共生的曲種。比起紅曲來,有更強的糖化力和發酵力。故出酒率高于紅曲,但釀出來的風味亦相對遜于紅曲酒。
5.麥曲:
又名桂花曲、草包曲,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曲種。它用小麥為原料,軋碎加水成型,經培養而成(用于黃酒生產),麥曲主要是起糖化和增香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