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真我,敬君品。在《君品談》第五季的節目中,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、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文情懷,為我們詮釋了在技術狂潮與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,如何以君子品格守護人文精神。從西南聯大的精神傳承到AI時代的人文困境,汪暉的思考既是對傳統君子“修身以立命”的呼應,也是對當代知識分子擔當的深刻注解。
“人文無用?是時代對君子精神的誤讀”
在功利浪潮中堅守人文理想
在《君品談》節目中,汪暉談及西南聯大時期人文學科的蓬勃生命力,言語間充滿敬意:“那是在人文學科建制化初期,思想不斷涌動的時刻,生命力極為旺盛。”這種對人文精神的珍視,恰如傳統君子“謀道不謀食”的品格——在當今社會對學科價值的多元討論中,他始終強調人文教育是“無用之用”,是滋養社會靈魂的根基。面對部分高校學科結構調整的現象,汪暉指出:“若社會過度強調單一發展目標,可能會影響人文學科的生態。”這種深刻的反思精神,與儒家“君子喻于義”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。
當討論AI對人文教育的沖擊時,汪暉的思考展現了君子的辯證智慧:“技術解蔽的同時也在遮蔽。”他引用黑塞《荒原狼》中對無線電的反思,警示現代人:“AI時代更需要追問‘未被編碼的聲音是什么’。”這種對技術異化的警惕,正是君子“居安思危”的體現。汪暉說:“人文教育的意義,在于守護思維的獨立性與可能性。”正如他當年不顧家人反對選擇文科,以“錨定”般的信念堅守學術理想,踐行了君子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的擔當。
“在未知的邊界上探索”
跨學科視野與君子之道的現代回響
汪暉分享自己在柏林高等研究院的經歷時,特別提到跨學科碰撞的啟發:“不同領域的學者用彼此能理解的語言交流,這種開放正是人文精神的精髓。”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胸懷,暗合傳統君子“和而不同”的境界。他主持清華高等研究院時,堅持“不預設產出”的理念,倡導“為思想留白”,恰如君子“厚德載物”的包容——真正的創造往往誕生于無功利的環境中。
節目中,汪暉對“建制化”學術體制的反思尤為深刻:“當評價淪為論文數量的統計,思想的深度便被消解了。”他以維特根斯坦、羅爾斯為例,說明大師的成就從不以數量衡量。這種對學術本真的堅守,與孔子“古之學者為己”的君子治學觀遙相呼應。汪暉說:“人文學科的價值,在于它總在追問‘之外是什么’。”這種超越性的思考,正是君子“格物致知”精神的當代延續。
在節目尾聲,汪暉以“石子與波瀾”比喻人文教育的影響:“你不知道一顆思想的石子會激起怎樣的波瀾,但必須有人投下它。”這種對思想播種的執著,恰是君子“立德立言”的生動寫照。他坦言,自己的學術生涯始終以人文精神為“錨”,“風浪再大,根基不動”。這份定力,與貴州習酒所倡導的“君子之風”不謀而合——歷經歲月沉淀,方顯醇厚本色。
汪暉用半生守護人文。在技術迭代的喧囂中,他始終相信:“人文如空氣,無形卻不可或缺。”這種對精神價值的堅守,正是跨越千年的君子品格——既要有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豁達,更需“為往圣繼絕學”的擔當。而習酒“知行合一”的君品文化,恰似這人文精神的當代知音:唯有以匠心沉淀,方能成就歷久彌新的酒香。
上一篇:已經是第一條了
下一篇:第二屆粉絲之夜燕京啤酒把粉絲寵上天 年輕化表達與多元互動詮釋 “老品牌新活力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