歇后語,是一種長期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上的熟語,很具民族特色,它的構思巧妙、形象生動、幽默俏皮,它的語言形式尤為別致,由“歇前”(也稱“語面”)、“歇后”(也稱“語底”)兩部分組成,仿佛謎語的謎底,說起來二者之間略加停歇,所以叫歇后語,也有只說上半部分,下一半不說自明的。如:“泥菩薩過江——自身難保”就是一句完整的歇后語。
(一)諧音令:“諧音”歇后語酒令要求參加酒令游戲者,每人說一句歇后語,其“歇后”的部分是以諧音雙關的手法完成的,即是其中的前半部分是一種引子,目的是引起下文的諧音,以同音相諧之法,得出釋義。
【令例】
(1)動物類
起令者:我們今天玩一個“歇后”部分“諧音雙關”的歇后語酒令,每個人一句歇后語,其前半部“歇前”一定得帶動物名,其后半部“歇后”是用諧音借代的。我先說一句,它是:公雞害嗓子——不能提(啼)。其中“公雞”是動物名,并在“歇前”部分,“不能提”的“提”是以“啼”借音相代的,而且是在“歇后”部分,請各位按此要求應令。
應令者:遵令。我說一句,它是——
①扒在碗上的泥鰍——多余(魚);
②烏龜爬門檻——但看此一番(翻);
③狗長犄角——洋(羊)式;
(2)食品類
起令者:壯小伙吃冷糕——為(胃)好。
應令者:
①豬蹄子不放鹽——旦角(淡腳);
②小蔥拌豆腐——一清(青)二白;
③小蝶打醋——傻(撒)了。
(3)植物類
起令者:冬瓜敲木鐘——想(響)也不想(響)。
應令者:
①大蒜苗作枕頭——昏(葷)頭昏(葷)腦;
②山杏核——苦人(仁)兒;
③十月的桑葉——誰睬(采)你。
(4)器物類
起令者:折襪子補鞋——顧面不顧里(理)
應令者:
①鏟子切菜——不地道(抵刀);
②稱鉤打釘——值(直)了;
③燈草拐杖——作不得主(拄)。
(二)人物令:歇后語大量運用歷史故事、神話故事、戲曲故事、小說、傳說等人物做比喻,正是由于這些比喻使得歇后語具有如此鮮明、生動、形象活潑、風趣、幽默的特色。
【令例】
(1)歷史人物類
起今者:我們今天行一個歷史人物歇后語酒令,每人說一句歇后語,須帶有一位歷史人物名字,說后略加交代一下人物的時代及身份。我先說一句:“曹劌論戰——一鼓作氣”。曹劌,春秋時魯人,“長勺之戰”時為莊公謀劃戰事,請依次應令。
應令者:遵令,我說一句——
①“楚莊王猜謎語——一鳴驚人。”楚莊王,春秋時人,楚國國君猜大夫伍舉的謎語用詞。
②“楚霸王自刎——身敗名裂。”楚霸王,項羽。
③“扮秦檜的不卸裝——誰沒見過你這個二花臉。”秦檜,南宋高宗時宰相。
(2)四大小說類
起令者:劉備摔阿斗——收買人心
應令者:
①周瑜打黃蓋——兩廂情愿;
②關公賣豆腐——人硬貨不硬;
③東關的大將——干擰(甘寧)。(三國演義)
起令者:武大郎放風箏——出手不高。
應令者:
①武松打虎——硬上綱(崗);
②晃蓋的軍師——無(吳)用;
③林沖誤闖白虎堂——單刀直人。(水滸)
紅樓夢、西游記(略)